關於衛星任務
福爾摩沙衛星一號
簡介
福爾摩沙衛星一號為一枚低軌道的科學實驗衛星,於1999年1月27日發射升空後,進入與赤道傾斜35度、距地球表面600公里的低軌道飛行,約97分鐘繞行地球一周,每日約六次對國內接收站傳輸所收集到的資料。主要的任務包括進行電離層電漿電動效應測量、海洋水色照相、及 Ka 頻段通訊實驗等三項科學實驗,利用衛星每日收集到之酬載遙測資料,分送給國內的科學團隊及國內外研究機構人員以從事比對與資料分析應用等科學實驗。在電離層特性研究方面,了解台灣周圍上空的電離層結構,以提供影響無線電通訊的重要資訊;在海洋水色研究方面,提供海洋相關領域之量測與實驗資料,作為環境偵測、漁業、工商業及學術界實用及理論研究的根據;在 Ka 頻段通訊實驗方面,進行台灣地區 Ka 頻段低速率、高速率及雨衰減通訊實驗,並且進一步做安全通訊實驗,以增強我國通訊系統能力。
福爾摩沙衛星一號任務壽命為二年,設計壽命為四年,實際運轉則近五年半,於2004年6月17日,結束其任務,正式功成身退,為福爾摩沙衛星一號任務劃下句點。先後完成三項科學實驗任務,其成果已遠超過預期目標。回顧福爾摩沙衛星一號的發展歷程,幾乎等同我國太空科技篳路藍縷的發展史,由於福爾摩沙衛星一號計畫的順利推展,我國太空科技得以起飛,太空團隊得以建立,同時也奠定我國成功發射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及順利推展福爾摩沙衛星三號之基礎, 福爾摩沙衛星一號的功成身退,將為我國太空計畫留下歷史的見證。
「福爾摩沙衛星一號」之基本資料
項目 |
特性說明 |
衛星種類 |
為科學實驗衛星 |
重量 |
401 公斤(含酬載及燃料) |
形狀尺寸 |
六角柱形,高 2.1 公尺、寬 1.1 公尺(太陽能電池板伸出時約達 7.2 公尺) |
軌道 |
高度 600 公里,與赤道成 35 度傾斜角之圓形軌道 |
繞行地球一周時間 |
約 96.7 分鐘 |
設計壽命 |
4 年 |
發射日期 |
1999 年 1 月 27 日 |
功成身退 |
2004 年 6 月 17 日 |
酬載儀器介紹
福爾摩沙衛星一號主要任務為科技研究,歷經可行性評估研究,以及國內外學者專家組成之各類酬載儀器審查小組審核,其科學酬載選定為海洋水色照相儀(Ocean Color Image, 簡稱OCI)、電離層電漿電動效應儀(Ionospheric Plasma and Electrodynamics Instrument, 簡稱IPEI)和通訊實驗酬載(Experimental Communication Payload, 簡稱ECP)
海洋水色照相儀
海洋水色照相儀之科學目的在於提供海洋各相關領域之實驗資料,作為環境、漁業、工商業及學術界實用及理論研究的根據。
本儀器取得之科學數據,將由設在海洋大學之科學資料分送中心進行儲存整理,再交付國內外海洋研究學者進行數據之分析與應用。資料與校正軟體工作由科學小組主導。
電離層電漿電動效應儀
電離層電漿電動效應儀的科學目的為探測南北緯35度內、600公里高度之電離層電漿與電動效應,此計畫的完成將能了解台灣周圍上空的電離層結構,以提供影響無線電通訊的重要訊息。
本計畫以委辦方式,由國家太空中心與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UTD)簽約,進行研發工作。
通訊實驗酬載
通訊實驗酬載為一可進行各種衛星通訊實驗的微波儀器,針對未來低軌道衛星通訊系統,研究其特性及不同之製造技術。此計畫將使我國主導設計包含Ka頻段通訊實驗酬載及地面站在內之衛星通訊網路,並可於該網路上進行具科學及實用價值的實驗。
空中部份之通訊實驗酬載,由台揚公司自日本NEC公司引進技術;包含實驗設施在內之地面部份,亦由國內廠商與國外技術合作廠商或次承包商組織團隊承製。
任務成果
福爾摩沙衛星一號載有三項科學酬載,海洋水色照相儀(OCI)、電離層電漿電動效應儀(IPEI)、及Ka頻段通訊實驗酬載(ECP)。由各大學研究人員所組成的三個科學團隊,對於衛星所測得的科學資料,除了確保其正確性,並進行科學研究。
福衛一號海洋水色照相儀執行任務期間,共計製成全球影像五千餘張,包括台灣附近影像五百餘張,影像所獲得的可見光與近紅外光輻射量,經分析可得海洋表面的顏色分佈及大氣中的氣溶膠 (Aerosol) 濃度。海洋表面葉綠素濃度分布之影像,可提供漁業應用,有助於漁業資源保育的應用研究;所得影像並應用於沙塵暴監控。
福衛一號電離層電漿電動效應儀執行任務期間,正值太陽活動週期之劇烈期。電離層電漿電動效應儀偵測到十年來最大地磁風暴造成的電離層離子洞;科學團隊以 IPEI 觀測資料完成全球首次的中低緯度 3-D 空間離子分布的統計數據,而其他多項重大量測分析結果,十分受到國際研究群重視,國際間許多地面觀測站及衛星皆與福衛一號 IPEI 進行合作共同觀測,國際著名之 IRI 電離層資料分析系統於 2006 年納入 IPEI 資料。
福衛一號 Ka 頻段通訊實驗科學團隊於執行任務期間,完成固定式 Ka 頻段地面站、及移動式 Ka 頻段地面站。固定式地面站具有發射與接收信號能力,安裝在台南成功航太歸仁校區。並建立 Ka 頻段傳播通道雨衰減資料庫,完成 Ka 頻段通訊實驗資料擷取。
此三項科學實驗任務,於2004年6月17日福爾摩沙衛星一號正式功成身退後,其成果已遠超過預期目標,為福爾摩沙衛星一號任務劃下句點。
海洋水色照相儀
截至2001年9月止,設在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的海洋水色照相儀科學團隊已處理超過7000張的OCI原始影像,由國內外學者應用於海洋學研究,而國內已有超過20個研究單位曾申請使用各層級影像。OCI科學團隊亦利用865奈米的光譜數據,反推大氣中的懸浮粒子數,用以研究於3至5月間大陸地區發生的沙塵暴現象。OCI科學團隊已應用OCI資料在國內外期刊及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其成果包括大氣校正模式發展、儀器特性報告、及台灣附近的海洋水色狀態及懸浮粒子光學厚度等。
電離層電漿電動效應儀
由中央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電離層電漿電動效應儀科學團隊,除了利用IPEI所測得之電離層資料,分析電離層赤道區異常現象及中低緯度地區包括台灣上空的電離層氣泡,更進一步與美國DMSP衛星及祕魯的ISR地面雷達進行共同觀測,並研究由太陽磁暴事件所造成的電離層密度不規則分布現象。在2000年7月14日的巴斯底磁暴事件發生後,IPEI科學團隊分析觀測資料時發現於巴西上空曾量測到大小尺度不同的低密度離子洞。此項發現是世界首次由衛星觀測到離子洞的三維結構。 IPEI科學團隊曾與世界各地的地面雷達站,例如日本之MU雷達及祕魯之ISR進行共同觀測,並與美國空軍地球物理實驗所共同執行電離層觀測實驗,以驗證IPEI在太空中的量測數據之正確性。
通訊實驗酬載
通訊實驗酬載執行了Ka頻段通訊實驗之先導性研究。由成功大學及清華大學組成的兩個科學團隊利用固定式地面接收站,進行了語音及視訊之衛星直播實驗。中央大學團隊則利用固定式及移動式地面站接收19.5GHz訊號,及地面量測數值包括雨量、大氣水汽含量、大氣微波輻射等,執行Ka波段傳播通道實驗計畫,並蒐集台灣地區Ka波段雨衰減資料。
福爾摩沙衛星一號通訊實驗之地面系統包括兩個地面接收站:一個是建於台南成功大學的固定式地面接收站,可以對衛星上之通訊實驗酬載上傳指令及接收下傳訊號;另一個為移動式地面接收站,僅擁有接收下傳訊號的功能。移動式地面站的天線及負責控制的電腦設備分別由二部卡車搭載。國家太空中心並設有科學資料分送中心,負責科學實驗的排程,傳送軌道資料至台南的固定式地面接收站,及儲存實驗結果。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
簡介
由國家太空中心規劃之我國自主擁有的第一枚遙測衛星 「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於 2004年5月21日成功發射,進入距地球表面891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飛行。福衛二號之任務係對台灣及全球陸地及海域進行近實時之遙測作業,它在白晝地區拍攝的影像資料可應用於國土規劃、資源探勘、環境保護、防災救災 …等。當衛星運行到黑夜地區(eclipse)時,進行對高層大氣象上閃電之自然現象科學觀測,觀測結果提供做為科學實驗研究。因此,福爾摩沙二號之任務係兼具“遙測”與“科學”兩大任務。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之基本資料
項目 |
特性說明 |
衛星種類 |
為地球遙測應用衛星 |
重量 |
760 公斤左右(含酬載及燃料) |
形狀尺寸 |
六角柱形,高 2.4 米,外徑約 2.06 米 (太陽電能板未展開時) |
軌道 |
高度 891 公里,太陽同步軌道,每日通過台灣上空二次 |
繞行地球一周時間 |
約 103分鐘 |
遙測對地解析度 |
黑白影像 2 公尺,彩色影像 8 公尺 |
影像拍攝刈幅 |
≧24km ;側視角範圍 ±45° ,可進行立體攝影 |
任務壽命 |
5 年 |
發射日期 |
2004 年 5 月 21 日 (台灣時間) |
功成身退 |
2016 年 8 月 19 日 (台灣時間) |
酬載儀器介紹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兼具遙測與科學任務,其酬載儀器為遙測照相儀( Remote Sensing Instrument,簡稱 RSI )和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 Imager of Sprites and Upper Atmospheric Lightning ,簡稱 ISUAL )
遙測照相儀
近年來,國際商業遙測衛星數量快速增加,應用領域亦大幅成長。我國在經濟快速成長過程中,伴隨著衍生的土地利用與變遷、環境污染之擴散以及地震與颱風所造成的天然災害等問題,衛星遙測資料的適時性與自主性益形重要,預期衛星遙測影像應用將在國內蓬勃發展。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的遙測任務以滿足臺灣地區之需求為主,衛星再訪頻率與適時性的獨特設計、全球大面積拍攝以及低價位影像的提供,是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優於其他國際商業遙測衛星的地方,其遙測應用實例包括:土地利用、農林規劃、環境監控、災害評估及科學研究與教育。
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
紅色精靈是高空中向上閃電所產生的紅色發光體,它通常發生於高空中 40-100 公里處,一般認為與中尺度的雷雨系統有關。 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是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UCB)原始設計的儀器改進並提高性能,為了增加科學效益,特增光譜儀與多面特殊濾光鏡片組;並加入日本東北大學的一套感應器,而成為現在的ISUAL酬載。因此,本酬載儀器的研製係以國際合作方式進行。福爾衛二號所進行的科學實驗任務為全世界首次以衛星長期觀測高空閃電的自然現象;並可提供未受大氣吸收影響的光譜與動態數據資料;進而了解全球分佈的情況。國內的科學實驗研究團隊利用「福爾摩沙二號」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完成以下任務:(1)以紫外線波段來探索紅色精靈的未知現象;(2)確定紅色精靈的動態演變情形及頻譜變化,解開紅色精靈發生之謎;(3)確認發生紅色精靈時大氣的離子化程度,了解在地球上的高能量γ射線是如何產生的;(4)建立紅色精靈、大氣輝光以及極光的全球分布情形。下圖為福衛二號拍攝之紅色精靈影像。
「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包含電子控制器(內含一套獨立的數據處理與控制單元)、CCD影像儀、陣列式光度計和窄頻光度計。 CCD影像儀主要是在攝取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及其動態;光度計在分析高空大氣閃電現象的光譜,由於反應時間快,所以可以分析較快速事件,採陣列式設計是為了得到空間動態之光譜資料。電子控制器之功能在於控制CCD影像儀及光度計,並就所得數據加以分析。窄頻光度計將處在持續取像狀態,在一般情況無高空大氣閃電訊號發生時,由控制器過濾數據直接予以清除。而由於窄頻光度計的反應時間快速,一旦收到高空大氣閃電訊號,控制器即刻啟動CCD影像儀進入快速存取模式(時間解析度為1ms);另外陣列式光度計也啟動,以進行取像分析。所得數據可由控制器內之資料壓縮模組進行壓縮,送入記憶暫存區域,等待衛星經過台灣上空時下載到科學資料分送中心。
ISUAL儀器介紹
觀測方法與操作
任務成果
福衛二號發射至今,持續執行既定的遙測與科學任務。衛星本體與酬載正常運作,尤其遙測與科學酬載狀況一直運作良好,衛星姿態由反應輪及磁鉅棒控制,不須燃燒燃料,太陽能電力供應也足夠衛星的正常運作。
福衛二號從2004年6月4日開始密集照相任務,已攝得許多國內外有價值的遙測圖片,同年7月4日開始進行科學觀測,也攝取許多紅色精靈與大氣輝光等科學影像。在國際營運展開後,順利打入國際遙測市場,更充分發揮其功能。該年夏天國內發生多次水災,12月26日南亞更發生強烈地震與巨大海嘯,造成嚴重災害,福衛二號及時對災區進行照相,這些相片對於救災與重建工作有相當大的幫助,成功發揮福衛二號的功能。
以下為數張福衛二號遙測酬載觀測的影像:圖1為敏督莉颱風過後,水災影響的彩色影像,解析度8米 ;圖2為中正紀念堂,解析度2米;圖3為新竹科學園區,解析度2米。(解析度指影像內每一個pixel點代表的長度)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之地表遙測任務是拍攝衛星影像資料,以滿足台灣民生之需求,其影像資料可用來監控台灣本島、離島、台灣海峽及附近海域之環境及資源。此外,在國際合作的協議下,福爾摩沙衛星二號也在其它區域拍攝地表影像。
近年來,國際商業遙測衛星數量快速增加,應用領域亦大幅成長。我國在經濟快速成長過程中,伴隨著衍生的土地利用與變遷、環境污染之擴散以及地震與颱風所造成的天然災害等問題,衛星遙測資料的適時性與自主性益形重要,預期衛星遙測影像應用將在國內蓬勃發展。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的遙測任務以滿足臺灣地區之需求為主,衛星再訪頻率與適時性的獨特設計、全島大面積拍攝以及低價位影像的提供,是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優於其他國際商業遙測衛星的地方,其遙測應用實例包括:土地利用、農林規劃、環境監控、災害評估及科學研究與教育。
土地利用
-
對台灣現有土地運用之規劃提供最新的參考資料,應用領域包括大面積之區域發展規劃、縣市綜合開發規劃、土地使用分類與變化之監控...等。
-
提供最新地形地貌資料,供地圖製作使用。
-
提供地理資訊系統(GIS)之基本圖檔資料。
農林規劃
-
定期提供台灣內陸農作物與林木生長面積,及種類與變化情形,並預估產量。
-
國有林地的變化與防火巷的維護;並監控台灣山地之使用變化,如開發、坍陷、墾植 ... 等 。
-
定期對農作物、林木生長狀況與健康情形提供最新資料,以供分析與預防之用 。
環境監控
-
定期監控水源區、水庫、河川之蓄水量及污染狀況,以掌握台灣水資源供應狀況。
-
定期監控國家公園、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區之環境變遷 。
-
定期監控垃圾、工業廢棄物、廢土 ... 的棄置狀況 。
災害評估
-
於災害發生後,對台灣陸地受災面積的發現與受災程度提供快速與直接的分析資料,以進行災後評估與復建的參考,包括風災、水災、火災、地震等。
科學研究與教育
-
與友好國家交流地球資源與環境評估之影像及資料。
-
地球科學實驗及研究。
-
增進一般民眾與中、小學學生對地球科學與鄉土環境的認識。
福爾摩沙衛星三號
簡介
「福爾摩沙衛星三號計畫」是一大型台美雙邊國際合作計畫,由雙方政府授權執行,我方為國家太空中心(National Space Organization, 簡稱NSPO)與美方的美國大學大氣研究聯盟(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簡稱UCAR)共同合作執行,以建立全球大氣即時觀測網之先進技術發展計畫,又稱之為「氣象、電離層及氣候之衛星星系觀測系統」(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簡稱為FORMOSAT-3/COSMIC計畫。
本計畫一次發射六顆微衛星,分佈於地球表面 700~800 公里高之不同軌道中,分別圍繞著地球運轉,組成涵蓋全球的低軌道微衛星星系來接收美國 24 顆全球定位衛星 (GPS) 所發出的訊號。觀測範圍涵蓋全球大氣層及電離層,每天提供全球平均 2500 點的輸入資料值。這些資料均勻分佈於全球上空,且約每三小時可完成全球氣象資料蒐集及計算分析,約每 90 分鐘更新一次。此計畫完成後,不僅提高氣象預報更新的頻率,使氣象報告具有實際的效益外,本系統亦可用於長時間之氣候變遷現象之研究、對電離層進行動態監測、進行全球太空天氣之預報、和提供地球重力研究等相關科學研究,並與國外進行氣象觀測資料交流,提昇我國在這方面的國際地位和重要性 。
藉著本計畫的合作與執行,不僅可建立國內微衛星系統之規劃、設計、整合與測試、操作等能力,亦藉著技術移轉方式將衛星元件和相關的製造技術移轉至國內的製造廠商,以建立和提昇我國太空產業的製造根基。
「福爾摩沙衛星三號」之基本資料
項目 |
特性說明 |
衛星種類 |
為氣象、電離層及氣候之衛星星系 |
 |
衛星數量 |
由六顆微衛星組成一個星系(Constellation) |
衛星重量 |
每一顆約重62公斤(包含燃料) |
衛星尺寸 |
外型呈圓扁柱形,直徑約103公分,高約16公分;
有兩片圓形太陽能電池板,分別展開121度和59度 |
任務軌道 |
圓形軌道,高度700-800公里,傾角72度 |
繞行地球 一週時間 |
約 100 分鐘 |
衛星壽命 |
2年以上(設計壽命5年以上) |
發射日期 |
2006 年 4 月 15 日 (台灣時間) |
功成身退 |
2020 年 4 月 30 日 (台灣時間) |
酬載儀器介紹
全球定位系統氣象量測儀 (GPS Occultation Experiment, 簡稱GOX)
- 每一顆衛星上安裝四個GPS天線,接收現有美國24顆GPS衛星之L1及L2頻段之電波訊號,由電波訊號穿過電離層和大氣層時受電子密度、溫度、壓力、及水氣含量等影響而轉折之時間延遲,推算電離層和大氣層相關的資料。
- 小型電離層光度計 (Tiny Ionosphere Photometer, 簡稱TIP)
- 使用光譜頻段為135.6 nm,推算沿衛星對著地球方向之電子密度總量。
- 三頻段信標儀 (Tri-Band Beacon, 簡稱TBB)
- 使用150、400、1067MHz三個頻段之偕同無線電發射機(coherent radio transmitters)發射電波信號,經由分佈各地之接收站接收後,推算在超電離層高度(90~700公里)之高解析度之電子密度場和總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
簡介
福衛五號將運行於720公里太陽同步圓形軌道,傾角98.28°。福衛五號之主要光學遙測酬載,將提供2 米解析度的全色(Panchromatic)和4米解析度的多波譜(Multi-spectral) 彩色影像。與福衛二號類似,主要酬載之波段(Spectral Band)仍然為可見光及近紅外光之範圍,包含一全色波段(12,000個像素)及四個彩色波段(每個波段6,000個像素),採用互補式金屬氧化層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技術發展而成。另外,福衛五號科學酬載-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IP),由中央大學研發團隊負責開發。 福衛五號將由SpaceX 提供Falcon 9火箭發射。
福衛五號計畫之系統可分太空、地面系統與發射載具等三部分。太空系統包括衛星本體、光學遙測酬載儀器、及科學酬載儀器;發射載具為美國的Falcon-9;地面系統包含遙傳追蹤指令(S-Band TT&C)地面站、X頻段天線系統(X-Band Antenna System, XAS)遙測影像資料接收站、海外支援追蹤站(Remote TT&C Station, RTS)、衛星操控中心(Satellite Operations and Control Center, SOCC),與影像處理中心(Image Processing Center, IPC),福衛五號衛星計畫系統架構如下圖所示。
建構我國自主的太空科技,國家太空中心(NSPO)採取完全自主的方法開發福衛五號衛星如下圖。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之基本資料
項目 |
特性說明 |
衛星種類 |
為地球遙測應用衛星 |
重量 |
475 公斤左右(含酬載及燃料) |
形狀尺寸 |
八角柱形,高 2.8 米,外徑約 1.6 米 |
軌道 |
高度 720 公里,太陽同步軌道 |
繞行地球一周時間 |
約99分鐘 |
遙測對地解析度 |
黑白影像 2 公尺(正視地球),彩色影像 4 公尺(正視地球) |
影像拍攝刈幅 |
24km(正視地球) |
任務壽命 |
5年 |
發射日期 |
2017 年 8 月 25 日 (台灣時間) |
酬載儀器介紹
光學遙測酬載
光學遙測酬載儀器由光學取像儀(Telescope)及電子單元(Electric Unit)構成。光學取像儀由光學元件、結構體(含熱控元件)及CMOS型聚焦面組合所構成。光學遙測酬載規格如下:
項目 |
規格與說明 |
地面解析度 |
全色光- 2 米;藍光、綠光、紅光、紅外光- 4 米 |
刈幅 |
24 公里(鏡頭正對地面) |
波段 |
全色、藍、綠、紅、紅外 |
灰階 |
12位元 |
影像儲存量 |
≧ 80 G 位元 |
照相時間 |
8 分鐘 / 軌道 |
軌道高度 |
720公里 |
對比傳遞函數(CTF) |
≧ 0.1(全色光)
≧ 0.2 (藍光、綠光、紅光)
≧ 0.16 (紅外光) |
信噪比(SNR) |
全色光:≧83
B1 (紅光):≧95
B2 (綠光):≧95
B3 (藍光):≧100
B4 (紅外光):≧100 |
光學遙測酬載由太空中心、儀科中心、晶片中心、中山科學研究院、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微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鑫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研究單位與廠商組成研發團隊負責研發,共同打造第一顆國產光學遙測衛星,以達成自主發展遙測儀器及其相關關鍵元件,建立國人自製高解析度光學酬載之技術能量。由光學元件與結構體(含熱控元件)組成之光機組合體(OSA)已完成整合測試及太空環境測試驗證,符合需求。電子單元與CMOS型聚焦面組合於2015年第一季與光機組合體組成光學遙測酬載,完成相關環境測試,交付整測小組,安裝於福五衛星。
科學酬載
福衛五號的科學酬載「先進電離層探測儀」,由國立中央大學(中大)太空科學研究所負責研製。其為多功能的電漿量測儀器,可實地量測電離層的電漿成份與密度、運動速度、溫度等物理量。此儀器可收集電漿擾動變化,以研究電離層在地震前的可能異常現象。
先進電離層探測儀的預期量測電離層電漿參數規格如下:
物理參數 |
量測範圍 |
靈敏度 |
精確度 |
離子成分 |
3 % 至 100 % |
1 % |
10 % |
離子密度 |
4×102 至 1.2×107 公分-3 |
1 % |
10 % |
離子流速 |
±3.2公里/秒(橫向方向)
±5.0公里/秒(前衝方向) |
±10 米/秒
±100米/秒 |
±50 米/秒
±200米/秒 |
離子溫度 |
500 至 10,000 K |
±50 K |
±200 K |
先進電離層探測儀包含探測器與科學酬載電子單元,已經安裝於衛星(如下圖)期最後功能測試結果顯示實際飛行體之功能均較規格更佳,比國際上類似之科學儀器更好。
科學酬載儀器可以三種取樣頻率模式,量測電離層電漿參數:
正常模式:每秒可取樣128點。
快速模式:每秒可取樣1,024點。
高速模式:每秒可取樣8,192點。
並可透過指令下達,調整量測次模式,以符合科學團隊之研究需求。